越说越激动的他说完抓着桑寄生的手,紧紧盯着他的眼睛道:“哥,你不知道,其实做农户,到底要比开店做买卖好过活些,如今世道不好,咱们店是因为你是衙役,有县衙的关系在,所以那些地痞不敢在这里生事,可如今你辞了差事,人走茶凉,不过几天就有人蠢蠢欲动想要在店里吃白食,被我半唬半吓的囫囵过去了,可是谁知能顶几天。所以答应我,以后不要说这种话了,咱们一家人在一处,不管是开店还是种田,我都能养活你们的!”
桑寄生确实不知道自己店里还遇到这样的事情,叹了口气:“我没想到这么早就会出这样的事,我以为有刘叔他们看顾着,店里不会有什么事的,却忘了,人心易变,我这个前衙役的余温怕是撑不了多久。”觉得气氛太过压抑,又打趣了一句,“既如此,我便不说这些胡话了,还是想一想,回了村里,咱们俩这从来没种过地的人该怎么活吧!”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算是杜松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了,“咱们这么年轻,你相公我还聪明,想学很快就能学会的。我还置办了几十亩山地,等果子熟了,咱们可以自家吃,可以卖钱,还可以作果脯果酱存起来卖,到时候大儿这个小家伙只怕是要吃的有虫牙了。”
“你想的也太长远了,对了,我还没问过,新家你弄的怎么样了?”桑寄生突然有些好奇。
说到这个,杜松也不困了:“我想着也不好太突出,再加上之前钱也不太趁手,就照着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样子修了三间泥瓦房,墙用的泥坯,房顶用的瓦片,再加上屋里新添些家具什么的,一块儿下来大概十两银子。我想着这几年咱们再多攒些银钱,等大儿长大些了,在修上几间气派的青砖瓦房,哥觉得怎么样?”
“都好,都好,你心里有数就行。咱们手里总要剩点银钱应急,所以这样刚刚好。也不用着急,等以后有富余了再翻盖就是了。”桑寄生觉得杜松打算的不错,也没什么需要提醒的,这才放心睡去,就等着春耕之前搬新家了。
过完上元节,杜松就往村里跑得勤了,隔个三五天就要跑一趟,每次去都不忘拿点东西拜访松古村的里正谷大有,有里正领着,杜松也会做人,说话好听,村里人比镇上那些人更纯朴,经过杜松的一番努力,已经有不少村民对即将搬过来的这对儿夫夫心生好感了。
到了二月中旬,杜松就把店关了,和桑寄生一起,开始收拾家当准备搬家,店也挂到了牙行,就等买家上门了。过了几天,牙行的中人就领着一位买家上门了,这个食肆位置不错,是杜松当初特意挑的,而且店面又整洁,还有固定的客源,家伙事儿也齐全,买家一番实地查看,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定了七十五两的售价,刨去给中人的四两佣金,还能落下七十一两。
当初买地的时候因为有主簿帮忙,价钱不算太高,这二十亩地里有十七亩上等肥田,最贵,每亩五两,花了八十五两;还有三亩下等田,但离村子很近,被杜松直接拿来做了宅基地和菜地,每亩二两,花了六两;杜松后来又置办了二十亩山地,几乎是大半个山头,倒是比田地便宜多了,每亩才三百文,花了六两银子,再加上置办房屋花去的十两,一共是一百零七两,再加上托主簿走人情,差不多花了一百二十两。
两人从做工开始就一直省吃俭用,这三四年的积蓄加在一起大概有五十两,再加上店里年后这半个月的流水还有十来两,所以两人手里还剩下十两银子,刚好够买种子和各种农具,还能剩点。阳春三月,杜松用板车拉着家当,桑寄生抱着儿子,搬进了松古村。
杜松和桑寄生先去拜访了里正,又去了离他们最近的邻居家,希望大家以后能互相关照。来之前里正就说了邻人的情况,宋三河二十七八岁,是个手艺相当不错的庄稼把式,他夫郎谷粒是里正谷大有家的小儿子,为人虽然泼辣但也是个热心肠好相处的,两人育有两个儿子,日子过得不错。
谷粒也经常回家看两位父亲,自然知道他们俩在搬来之前就经常往谷家跑,见他们第一天上门就带了鸡蛋和饴糖这种金贵物件,就知道他们是有心交好的,也不端着,谢过了就直接拆开,招呼自家两个孩子过来吃。又端了碗白糖水给桑寄生和杜松:“家里没啥好东西,你们凑合这喝点吧。”
桑寄生谢了才端过碗喝了半碗,怀里的澈儿正滴溜滴溜的转着大眼睛兴奋地四处瞧着,谷粒见他生的白嫩可爱,忍不住逗弄着:“你这儿子养的真好,白白嫩嫩的跟块儿嫩豆腐似的!”见儿子讨人喜欢,桑寄生心里也高兴,两人又闲话起了别的,稍稍提到两人的身世,也说到了自家还不怎么会种地,桑寄生难免也有些羞赧,还跟谷粒说起想要雇个人教自己和杜松种田。
倒是谷粒没觉得意外:“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种地的,我是家里的老儿子,爹爹宠着,在家里十岁之前也没下过地,也是一点点学起来的。雇人嘛,你也别觉得我夸口,咱们家你三河哥可是我爹都觉得好的庄稼把式,你俩就跟着他学,保准能学出来!”
桑寄生本来就有这个意思,不然也不会第一次就带这么重的礼了,不过还是要表示感谢,商量好一月给宋三河一百文拜师费,从三月春耕到九月秋收、种冬麦,一共七个月,七百文,按月支付。宋三河平日里看起来是个木讷的庄稼汉,但说起庄稼里的事,却是滔滔不绝。
从选种、犁地、春耕到除草、套种、捉虫,最后到收割、储存,再到种冬麦,大半年时间,在宋三河和谷粒的悉心教导下,夫夫俩可以说进步神速,就连宋三河阿爹这种老把式见过两次后也说杜松和桑寄生能成为不错的庄稼把式,完全看不出以前从没种过地。
这期间杜松还把自家山地找人圈成了果园,在七八月稍微闲下来的时候,两人就把园子里成熟的山果摘了,见着好看的、好吃的给桑寄生和澈儿留足了之后都拉到了镇上,一部分平价卖给了从前开店时认识的富户,还有些就在集市上摆摊卖掉了。
剩下了一些再加上一些不好看的,杜松就做成了果酱,放了糖,用瓷罐装好,酸酸甜甜的,倒是很对桑寄生口味,就是不能放太长时间,杜松和桑寄生就想找甜点铺子卖了,最终在刘捕头的牵线下,卖给了县里最红火的煎果铺子,两项相加就赚了十两银子,分给刘捕头三两,还剩七两。
自家宅基地很大,只三间泥瓦房,空出来的地方,桑寄生就在谷粒的指导下拾掇成了菜园子,从五月到九月都有新鲜菜吃,多余的就低价卖给了之前买食肆的那位买主,倒是互惠互利。谷粒还教桑寄生腌咸菜、晒菜干,主要是为了保证冬天的时候也有菜吃。
等交了农税,粮食收进了厢房粮缸,便于过冬储存的白菜、菜干、番薯什么的也都进了地窖,这半年来忙坏了的夫夫俩才终于闲下来,就等着猫冬了。
澈儿已经十个月了,每天爬得飞快,已经能扶着窗台站一会儿了。之前忙的时候只好把孩子绑在身后,如今闲下来了,桑寄生几乎是一眼不错的看着他,生怕他磕了碰了。没过多久,玩累了的澈儿就缩手缩脚地爬进桑寄生怀里,小脑袋不停拱着,桑寄生无奈的笑笑,解开衣物,露出了依旧鼓胀的胸乳,澈儿迫不及待的将深棕色的奶头含进嘴里,吮吸起来。
也不知是不是桑寄生奶水太好的缘故,澈儿明明已经可以吃一些软烂的吃食,可还是以喝奶为主,刚开始两人还担心他只喝奶营养跟不上,结果一个多月下来,澈儿依旧白白嫩嫩的,请教过谷粒的爹爹,他也说有些孩子的确更喜欢吃奶,倒也不是什么奇事,桑寄生也就由着他,只是还是让杜松偶尔做些蛋羹、米糊什么的给他换换口味。
已经长大的澈儿吃奶却不如小时候那般老实,总是用他的小米牙啃咬乳头,另一只小手还要示威似的搭在桑寄生另一只乳上,手里揉捏着凸起的乳头,生怕谁跟他抢似的,弄得桑寄生和杜松哭笑不得。等翻年他过了周岁,能稳稳的自己走路之后,好像突然对喝奶这件事失去了兴致,更爱吃饭,身体也依旧壮实,让桑寄生他们放下了心。
可桑寄生的奶水却不会因为孩子突然不吃就消失,尤其是他奶水还好,一天下来就涨得厉害,一对椒乳更是疼的碰都碰不得,这个可便宜了杜松这个当爹的。
桑寄生确实不知道自己店里还遇到这样的事情,叹了口气:“我没想到这么早就会出这样的事,我以为有刘叔他们看顾着,店里不会有什么事的,却忘了,人心易变,我这个前衙役的余温怕是撑不了多久。”觉得气氛太过压抑,又打趣了一句,“既如此,我便不说这些胡话了,还是想一想,回了村里,咱们俩这从来没种过地的人该怎么活吧!”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算是杜松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了,“咱们这么年轻,你相公我还聪明,想学很快就能学会的。我还置办了几十亩山地,等果子熟了,咱们可以自家吃,可以卖钱,还可以作果脯果酱存起来卖,到时候大儿这个小家伙只怕是要吃的有虫牙了。”
“你想的也太长远了,对了,我还没问过,新家你弄的怎么样了?”桑寄生突然有些好奇。
说到这个,杜松也不困了:“我想着也不好太突出,再加上之前钱也不太趁手,就照着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样子修了三间泥瓦房,墙用的泥坯,房顶用的瓦片,再加上屋里新添些家具什么的,一块儿下来大概十两银子。我想着这几年咱们再多攒些银钱,等大儿长大些了,在修上几间气派的青砖瓦房,哥觉得怎么样?”
“都好,都好,你心里有数就行。咱们手里总要剩点银钱应急,所以这样刚刚好。也不用着急,等以后有富余了再翻盖就是了。”桑寄生觉得杜松打算的不错,也没什么需要提醒的,这才放心睡去,就等着春耕之前搬新家了。
过完上元节,杜松就往村里跑得勤了,隔个三五天就要跑一趟,每次去都不忘拿点东西拜访松古村的里正谷大有,有里正领着,杜松也会做人,说话好听,村里人比镇上那些人更纯朴,经过杜松的一番努力,已经有不少村民对即将搬过来的这对儿夫夫心生好感了。
到了二月中旬,杜松就把店关了,和桑寄生一起,开始收拾家当准备搬家,店也挂到了牙行,就等买家上门了。过了几天,牙行的中人就领着一位买家上门了,这个食肆位置不错,是杜松当初特意挑的,而且店面又整洁,还有固定的客源,家伙事儿也齐全,买家一番实地查看,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定了七十五两的售价,刨去给中人的四两佣金,还能落下七十一两。
当初买地的时候因为有主簿帮忙,价钱不算太高,这二十亩地里有十七亩上等肥田,最贵,每亩五两,花了八十五两;还有三亩下等田,但离村子很近,被杜松直接拿来做了宅基地和菜地,每亩二两,花了六两;杜松后来又置办了二十亩山地,几乎是大半个山头,倒是比田地便宜多了,每亩才三百文,花了六两银子,再加上置办房屋花去的十两,一共是一百零七两,再加上托主簿走人情,差不多花了一百二十两。
两人从做工开始就一直省吃俭用,这三四年的积蓄加在一起大概有五十两,再加上店里年后这半个月的流水还有十来两,所以两人手里还剩下十两银子,刚好够买种子和各种农具,还能剩点。阳春三月,杜松用板车拉着家当,桑寄生抱着儿子,搬进了松古村。
杜松和桑寄生先去拜访了里正,又去了离他们最近的邻居家,希望大家以后能互相关照。来之前里正就说了邻人的情况,宋三河二十七八岁,是个手艺相当不错的庄稼把式,他夫郎谷粒是里正谷大有家的小儿子,为人虽然泼辣但也是个热心肠好相处的,两人育有两个儿子,日子过得不错。
谷粒也经常回家看两位父亲,自然知道他们俩在搬来之前就经常往谷家跑,见他们第一天上门就带了鸡蛋和饴糖这种金贵物件,就知道他们是有心交好的,也不端着,谢过了就直接拆开,招呼自家两个孩子过来吃。又端了碗白糖水给桑寄生和杜松:“家里没啥好东西,你们凑合这喝点吧。”
桑寄生谢了才端过碗喝了半碗,怀里的澈儿正滴溜滴溜的转着大眼睛兴奋地四处瞧着,谷粒见他生的白嫩可爱,忍不住逗弄着:“你这儿子养的真好,白白嫩嫩的跟块儿嫩豆腐似的!”见儿子讨人喜欢,桑寄生心里也高兴,两人又闲话起了别的,稍稍提到两人的身世,也说到了自家还不怎么会种地,桑寄生难免也有些羞赧,还跟谷粒说起想要雇个人教自己和杜松种田。
倒是谷粒没觉得意外:“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种地的,我是家里的老儿子,爹爹宠着,在家里十岁之前也没下过地,也是一点点学起来的。雇人嘛,你也别觉得我夸口,咱们家你三河哥可是我爹都觉得好的庄稼把式,你俩就跟着他学,保准能学出来!”
桑寄生本来就有这个意思,不然也不会第一次就带这么重的礼了,不过还是要表示感谢,商量好一月给宋三河一百文拜师费,从三月春耕到九月秋收、种冬麦,一共七个月,七百文,按月支付。宋三河平日里看起来是个木讷的庄稼汉,但说起庄稼里的事,却是滔滔不绝。
从选种、犁地、春耕到除草、套种、捉虫,最后到收割、储存,再到种冬麦,大半年时间,在宋三河和谷粒的悉心教导下,夫夫俩可以说进步神速,就连宋三河阿爹这种老把式见过两次后也说杜松和桑寄生能成为不错的庄稼把式,完全看不出以前从没种过地。
这期间杜松还把自家山地找人圈成了果园,在七八月稍微闲下来的时候,两人就把园子里成熟的山果摘了,见着好看的、好吃的给桑寄生和澈儿留足了之后都拉到了镇上,一部分平价卖给了从前开店时认识的富户,还有些就在集市上摆摊卖掉了。
剩下了一些再加上一些不好看的,杜松就做成了果酱,放了糖,用瓷罐装好,酸酸甜甜的,倒是很对桑寄生口味,就是不能放太长时间,杜松和桑寄生就想找甜点铺子卖了,最终在刘捕头的牵线下,卖给了县里最红火的煎果铺子,两项相加就赚了十两银子,分给刘捕头三两,还剩七两。
自家宅基地很大,只三间泥瓦房,空出来的地方,桑寄生就在谷粒的指导下拾掇成了菜园子,从五月到九月都有新鲜菜吃,多余的就低价卖给了之前买食肆的那位买主,倒是互惠互利。谷粒还教桑寄生腌咸菜、晒菜干,主要是为了保证冬天的时候也有菜吃。
等交了农税,粮食收进了厢房粮缸,便于过冬储存的白菜、菜干、番薯什么的也都进了地窖,这半年来忙坏了的夫夫俩才终于闲下来,就等着猫冬了。
澈儿已经十个月了,每天爬得飞快,已经能扶着窗台站一会儿了。之前忙的时候只好把孩子绑在身后,如今闲下来了,桑寄生几乎是一眼不错的看着他,生怕他磕了碰了。没过多久,玩累了的澈儿就缩手缩脚地爬进桑寄生怀里,小脑袋不停拱着,桑寄生无奈的笑笑,解开衣物,露出了依旧鼓胀的胸乳,澈儿迫不及待的将深棕色的奶头含进嘴里,吮吸起来。
也不知是不是桑寄生奶水太好的缘故,澈儿明明已经可以吃一些软烂的吃食,可还是以喝奶为主,刚开始两人还担心他只喝奶营养跟不上,结果一个多月下来,澈儿依旧白白嫩嫩的,请教过谷粒的爹爹,他也说有些孩子的确更喜欢吃奶,倒也不是什么奇事,桑寄生也就由着他,只是还是让杜松偶尔做些蛋羹、米糊什么的给他换换口味。
已经长大的澈儿吃奶却不如小时候那般老实,总是用他的小米牙啃咬乳头,另一只小手还要示威似的搭在桑寄生另一只乳上,手里揉捏着凸起的乳头,生怕谁跟他抢似的,弄得桑寄生和杜松哭笑不得。等翻年他过了周岁,能稳稳的自己走路之后,好像突然对喝奶这件事失去了兴致,更爱吃饭,身体也依旧壮实,让桑寄生他们放下了心。
可桑寄生的奶水却不会因为孩子突然不吃就消失,尤其是他奶水还好,一天下来就涨得厉害,一对椒乳更是疼的碰都碰不得,这个可便宜了杜松这个当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