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口子已经开全了,咱顺着用力就行。”稳公本想帮他揉着点花穴四壁,避免撕裂,但杜松却熟门熟路的帮起了忙,稳公见状,就专心帮着产夫揉肚子,让孩子快点下来。
“嘶…呃——唔——唔嗯——嗯咹——哈…呋…呋…”已经不是第一次生产了,桑寄生自然知道怎么用力能让生产快一些,憋住一口气用了长劲儿,胎头露出的比之前要多一些,可他一泄劲儿就又缩了回去,这不上不下的,都要把他憋疯了。
稳公也在一旁劝着:“夫郎,咱们憋住,头出来了,您这罪也就快受完了!再加把劲儿呀!”桑寄生自然也想,可他已经被腹痛折磨了近一天,几乎水米未进,实在是没有什么力气了,好在群叔周到,借了不远处佃户的灶房,煮了好克化的糖水蛋,大半碗蛋入口,桑寄生才感觉又有了力气。
他也不耽搁,将双腿张到最大,使出一股狠劲儿,折身推挤起来:“咿嗯——嗯咹——咹——啊——啊——”
到了后来,桑寄生已经麻木,只有咬牙顺着本能推挤,不知又过去了多久,厢房里的呻吟声、喘息声终于渐渐低了下去。“哇——哇——哇——”在稳公的拍打下,刚出生的婴孩儿也发出了嘹亮的啼哭,天授四年七月廿三深夜,已经快要虚脱的桑寄生终于平安生下了他与丈夫的第四个儿子——杜启涟。
八月底,刚给幼子杜启涟过完满月,夫夫俩就听到了从南边传来消息,经过与朝臣们的一番博弈,在整治朝中官宦贵族子弟时,岳靖韬更是大发雷霆,“京师之地竟多有脂粉之气,京中子弟不尚武,不崇文,只沉迷温柔乡中,假以时日,我朝岂不要步上前朝后路!”并以此为由,终于力排众议,决定迁都平京,并改称平京城为京兆府,平京的地价自然水涨船高。
朝廷既然决定了迁都,那以后京兆府绝对是全国的中心,不少商贾都准备将产业一点点搬到平京城,朝中那些天潢贵胄、簪缨之家自然也要先把产业挪过来,准备些好的铺面、宅子,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平京城的地价房价是一涨再涨,就有贫民借此机会把宅子一卖,得了银钱,搬迁到其他地方生活,京兆府也为他们办户籍开了方便之门,顺便清走了一批地痞无赖,算是提前整治治安了。
想要把平京城好生修缮扩建一番,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否则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日。所以,为了加快新都建设,天授帝岳靖韬在北境范围内再征徭役,幸而新朝初立,再加上北境乃是龙兴之地,官员们对服徭役的百姓还算照顾,并未出现前朝那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强征。但徭役绝不轻省,幸亏桑寄生和杜松都有军功,杜松又使了银子托了人,才得以幸免。
不过征发徭役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都城的建设脚步加快了许多。其实平京本就是武朝之前惠朝的国都,两朝交替基本上属于和平过渡,平京城并未经历多少战火,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宫殿群,岳靖韬在北境时也多有维护、修缮,再加上前几年征讨北蛮时的扩建,很能看的过去,此番为了节省库银,同时也是为了尽快完成建设,岳靖韬就命人在前朝原有宫殿的基础上营建新宫。
除了营建新宫,京兆府的街道也都在平京城之前的基础上规划、改建、新建之后还往外括了许多村镇,让京兆府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而杜家原本的庄子一下子就从平京的远郊变成了近郊,地价都涨了不少,之前那几所宅子和铺面更是值钱,尤其是那座原本靠近城门的五进宅院,此时虽算不得进内城,但地段可比之前好上许多,桑寄生他俩都没有料到会有这样一天。
这一修,就修到了到了天授十年,到了十月底整个京兆府的修缮工程才算告一段落,但朝廷还是没有完全迁都,只是将一部分职能慢慢往京兆府转移。已经三十四岁的桑寄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老上司在金吾卫任职,也在此次迁都人员之列,偶然知道桑寄生就在京兆府,自己又缺人手,就直接引荐他进了以后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卫,成了一名小小的正九品班头,也算是官身了。
而杜松在朝廷宣布迁都之前又买了间铺面,这间铺子的后院比较大,还蛮适合一家人居住的,他也重拾旧业,开起了一间小食铺,顺便照顾两个小的。至于两个大的,长子杜启澈已经十五了,如今正跟着父亲看店、学着怎么为人处事,杜松观察着,倒是有些经商头脑,而刚刚十二岁的次子杜启淙似乎很擅长读书,更是已经进了鼎鼎大名的穹山书院。
说起穹山书院,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这几百年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做到封爵拜相的也有数人,在北境更是十分有影响力,惠朝建立之前,就在平京城外的玉京山上矗立着了,熬倒了两代王朝,它反而愈发地位超然。
原本以杜启淙家世是没有资格进入这么高端的学府的,可他拜了一位好先生,与穹山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在先生的大力推荐下才得以入学。他今年已经是童生了,不说多么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但来年中个秀才是使得的,若是以后有幸中了举,最终进士及第,杜家可就算是彻底改换门庭了。
如今杜松把内城的那座三进宅院和手里的四个铺面都租了出去,京郊还有一个三百多亩的庄子,自己还经营着一家食肆,年年都有大笔进项,并不差钱,为了支持儿子科举,杜松还专门花大价钱在贡院附近买了一座两进的小院,专门给次子读书考试用。当然了,若是以后子孙中也能出几个像杜启淙这般有天分的,也能用得上。
“爹爹抱抱!”已经五岁多的杜启涟即便已经上了学堂,还是喜欢跟桑寄生撒娇,见他当差回来,就“蹬蹬蹬”地跑到他跟前,张开双臂想要他抱。桑寄生也吃这一套,立刻将小儿子举高,还转了两圈,惹得小儿“咯咯”笑了起来,两只小手紧紧抓着爹爹的手,还想要再来两圈。
还是杜松走过来制止了他:“行了啊,爹爹忙了一天,还不快下来!哥也是,别太惯着他了,都这么大了,哪能总跟大人撒娇啊!”吃过晚饭后,杜松也不管涟儿还在对着桑寄生撒娇卖乖,直接赶他回自己的院子和三哥一起温书,两夫夫才回屋歇息。
看着两个儿子相携离去的背影,桑寄生笑了笑:“也就这一两年了,再过两年,咱们想陪他们玩儿,只怕他们也不肯了。对了,澈儿最近跟你做生意表现的怎么样?你今天去书院,淙儿最近过得还好吗?一定要嘱咐他,不要有太大压力,让他一定照顾好自己,他如今年纪还小,不用急的。”
“嘶…呃——唔——唔嗯——嗯咹——哈…呋…呋…”已经不是第一次生产了,桑寄生自然知道怎么用力能让生产快一些,憋住一口气用了长劲儿,胎头露出的比之前要多一些,可他一泄劲儿就又缩了回去,这不上不下的,都要把他憋疯了。
稳公也在一旁劝着:“夫郎,咱们憋住,头出来了,您这罪也就快受完了!再加把劲儿呀!”桑寄生自然也想,可他已经被腹痛折磨了近一天,几乎水米未进,实在是没有什么力气了,好在群叔周到,借了不远处佃户的灶房,煮了好克化的糖水蛋,大半碗蛋入口,桑寄生才感觉又有了力气。
他也不耽搁,将双腿张到最大,使出一股狠劲儿,折身推挤起来:“咿嗯——嗯咹——咹——啊——啊——”
到了后来,桑寄生已经麻木,只有咬牙顺着本能推挤,不知又过去了多久,厢房里的呻吟声、喘息声终于渐渐低了下去。“哇——哇——哇——”在稳公的拍打下,刚出生的婴孩儿也发出了嘹亮的啼哭,天授四年七月廿三深夜,已经快要虚脱的桑寄生终于平安生下了他与丈夫的第四个儿子——杜启涟。
八月底,刚给幼子杜启涟过完满月,夫夫俩就听到了从南边传来消息,经过与朝臣们的一番博弈,在整治朝中官宦贵族子弟时,岳靖韬更是大发雷霆,“京师之地竟多有脂粉之气,京中子弟不尚武,不崇文,只沉迷温柔乡中,假以时日,我朝岂不要步上前朝后路!”并以此为由,终于力排众议,决定迁都平京,并改称平京城为京兆府,平京的地价自然水涨船高。
朝廷既然决定了迁都,那以后京兆府绝对是全国的中心,不少商贾都准备将产业一点点搬到平京城,朝中那些天潢贵胄、簪缨之家自然也要先把产业挪过来,准备些好的铺面、宅子,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平京城的地价房价是一涨再涨,就有贫民借此机会把宅子一卖,得了银钱,搬迁到其他地方生活,京兆府也为他们办户籍开了方便之门,顺便清走了一批地痞无赖,算是提前整治治安了。
想要把平京城好生修缮扩建一番,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否则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日。所以,为了加快新都建设,天授帝岳靖韬在北境范围内再征徭役,幸而新朝初立,再加上北境乃是龙兴之地,官员们对服徭役的百姓还算照顾,并未出现前朝那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强征。但徭役绝不轻省,幸亏桑寄生和杜松都有军功,杜松又使了银子托了人,才得以幸免。
不过征发徭役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都城的建设脚步加快了许多。其实平京本就是武朝之前惠朝的国都,两朝交替基本上属于和平过渡,平京城并未经历多少战火,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宫殿群,岳靖韬在北境时也多有维护、修缮,再加上前几年征讨北蛮时的扩建,很能看的过去,此番为了节省库银,同时也是为了尽快完成建设,岳靖韬就命人在前朝原有宫殿的基础上营建新宫。
除了营建新宫,京兆府的街道也都在平京城之前的基础上规划、改建、新建之后还往外括了许多村镇,让京兆府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而杜家原本的庄子一下子就从平京的远郊变成了近郊,地价都涨了不少,之前那几所宅子和铺面更是值钱,尤其是那座原本靠近城门的五进宅院,此时虽算不得进内城,但地段可比之前好上许多,桑寄生他俩都没有料到会有这样一天。
这一修,就修到了到了天授十年,到了十月底整个京兆府的修缮工程才算告一段落,但朝廷还是没有完全迁都,只是将一部分职能慢慢往京兆府转移。已经三十四岁的桑寄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老上司在金吾卫任职,也在此次迁都人员之列,偶然知道桑寄生就在京兆府,自己又缺人手,就直接引荐他进了以后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卫,成了一名小小的正九品班头,也算是官身了。
而杜松在朝廷宣布迁都之前又买了间铺面,这间铺子的后院比较大,还蛮适合一家人居住的,他也重拾旧业,开起了一间小食铺,顺便照顾两个小的。至于两个大的,长子杜启澈已经十五了,如今正跟着父亲看店、学着怎么为人处事,杜松观察着,倒是有些经商头脑,而刚刚十二岁的次子杜启淙似乎很擅长读书,更是已经进了鼎鼎大名的穹山书院。
说起穹山书院,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这几百年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做到封爵拜相的也有数人,在北境更是十分有影响力,惠朝建立之前,就在平京城外的玉京山上矗立着了,熬倒了两代王朝,它反而愈发地位超然。
原本以杜启淙家世是没有资格进入这么高端的学府的,可他拜了一位好先生,与穹山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在先生的大力推荐下才得以入学。他今年已经是童生了,不说多么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但来年中个秀才是使得的,若是以后有幸中了举,最终进士及第,杜家可就算是彻底改换门庭了。
如今杜松把内城的那座三进宅院和手里的四个铺面都租了出去,京郊还有一个三百多亩的庄子,自己还经营着一家食肆,年年都有大笔进项,并不差钱,为了支持儿子科举,杜松还专门花大价钱在贡院附近买了一座两进的小院,专门给次子读书考试用。当然了,若是以后子孙中也能出几个像杜启淙这般有天分的,也能用得上。
“爹爹抱抱!”已经五岁多的杜启涟即便已经上了学堂,还是喜欢跟桑寄生撒娇,见他当差回来,就“蹬蹬蹬”地跑到他跟前,张开双臂想要他抱。桑寄生也吃这一套,立刻将小儿子举高,还转了两圈,惹得小儿“咯咯”笑了起来,两只小手紧紧抓着爹爹的手,还想要再来两圈。
还是杜松走过来制止了他:“行了啊,爹爹忙了一天,还不快下来!哥也是,别太惯着他了,都这么大了,哪能总跟大人撒娇啊!”吃过晚饭后,杜松也不管涟儿还在对着桑寄生撒娇卖乖,直接赶他回自己的院子和三哥一起温书,两夫夫才回屋歇息。
看着两个儿子相携离去的背影,桑寄生笑了笑:“也就这一两年了,再过两年,咱们想陪他们玩儿,只怕他们也不肯了。对了,澈儿最近跟你做生意表现的怎么样?你今天去书院,淙儿最近过得还好吗?一定要嘱咐他,不要有太大压力,让他一定照顾好自己,他如今年纪还小,不用急的。”